7月11日入伏,今年的三伏大幕也正式開啟。三伏天處于小暑與處暑之間,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、悶熱的時段,在此期間內可以通過飲食調節(jié)、改善生活作息、運動鍛煉、物理預防等方式進行養(yǎng)生調理,盡量在醫(yī)生指導下進行,避免自行盲目調理。
入伏可以通過注意避暑、注意避濕、忌夜食生冷、忌冷水洗浴、忌夜臥貪涼等方式調理身體。
1.注意避暑:
入伏高溫環(huán)境下,人容易發(fā)生體溫調節(jié)機制紊亂而引起“中暑”,若不及時處理,還會導致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機能紊亂,如意識混濁、狂躁不安、昏迷等癥狀。
2.注意避濕:
入伏是使人中暑的主要因素,但在一定條件下空氣中的濕度也與中暑有一定的關聯(lián),因此在夏季不僅要注意避暑,還要注意避濕。
3.忌夜食生冷:
入伏夜短,年事稍長之人,或體質稍弱者,腹中常冷,不易消化飲食,生菜、瓜類等,本為夏季忌食之品,夜間尤其要注意食用此類食物。夜間亦要注意不要吃肉、面、生冷、粘膩之物,否則可見腹脹、吐瀉交作等病。
4.忌冷水洗浴:
入伏天氣炎熱,人的汗孔肌腠均處于開泄狀態(tài),因此,寒氣極易侵入人體,導致陽氣暗損。如手足發(fā)冷,小腿轉筋,雙目視物不清,甚則變生原因不明的發(fā)熱證。同時,即使是熱水洗浴,亦要注意浴后避風,對小兒尤其如此。
5.忌夜臥貪涼:
晚上睡覺不可整夜開空調冷氣,這種習慣易導致傷風、面癱、關節(jié)疼痛、腹痛腹瀉,對身體的損傷是嚴重的。對小兒甚至不要在其睡著之后用扇子扇風,否則,易于罹患手足抽搐、口噤不開、風痹等病。
夏季養(yǎng)生,我們要怎么做呢?
1、飲食調節(jié):
適當補水:三伏天溫度過高,機體失水多,要及時補水以滿足身體代謝的需要,但要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,分少量多次補水,必要時還可以適當飲用淡鹽水;
豐富飲食:三伏天炎熱,空氣中的濕度較高,體內消化酶分泌減少,消化功能下降,食欲也會變差。因此此時飲食應清淡、好消化,避免進食辛辣、油膩的食物,可適當多吃爽口開胃的蔬果,如黃瓜、苦瓜、西瓜、西紅柿、楊梅等,其味道清爽還可起到補水的功效。此外,中醫(yī)認為還可適當進食綠豆、冬瓜等清熱解暑的食物,有助于養(yǎng)生。
2、改善生活作息:
在生活作息上要注意固護陽氣,這樣才能鞏固冬病夏治的作用,因此可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熬夜,早睡早起,適當休息,避免勞累過度,養(yǎng)成規(guī)律作息等,同時建議不要貪吃冷飲、沖涼水澡。
3、運動鍛煉:
種類選擇:不適宜選擇劇烈的運動,更適合選擇活動量較小的活動,如游泳、瑜伽、太極拳、八段錦、散步等,盡量避免在戶外高溫下活動;
運動時間:要避免高溫的時間段,盡量避免在陽光強烈的中午進行戶外活動,選擇涼爽、陰涼的環(huán)境進行活動,且要控制運動時間,避免高強度運動引起中暑癥狀。
4、物理預防:
三伏貼: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過將藥物敷貼到人體一定穴位,通過皮膚吸收滲透、經(jīng)脈氣血運行傳輸直達病所,以達祛病強身,病祛體安之功效,是治療和預防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,主要用于調治秋冬春季容易反復發(fā)作或者加重的慢性、頑固性疾病;
熱水泡腳:三伏天陽氣最盛,熱水泡腳可以通過刺激足陽明胃經(jīng)、足太陽膀胱經(jīng)等足部的六條經(jīng)絡,從而起到健脾、除濕、通經(jīng)、利水的作用;
艾灸:由于三伏天氣溫高,人體內陽氣上升,經(jīng)絡通達、氣血充沛、精力旺盛,此時通過借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進行艾灸,容易引導藥物由皮膚滲入穴位經(jīng)絡,以達到溫經(jīng)散寒、疏通經(jīng)絡、活血通脈的效果,但應在專業(yè)醫(yī)生操作下進行,避免私自操作。
除以上調理方式外,在三伏天還應設法避暑、調節(jié)情緒。如果在三伏天出現(xiàn)中暑等情況,應及時前往醫(yī)院中醫(yī)科就診,通過醫(yī)生的辨證論治,在醫(yī)生的指導下進行調理。